近日,知名考古期刊《考古與文物》發(fā)布《陜西蒲城平路廟元代磚雕墓發(fā)掘簡報》。之前,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(lián)合渭南市縣相關單位在蒲城縣平路廟自然村西側開展考古發(fā)掘,此次共清理35座墓葬,時代涵蓋漢、唐、宋、元及清代,其中編號M22的元代磚室墓保存完整,其仿木結構與精美磚雕尤為珍貴,為研究元代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。
據悉,M22為豎穴墓道長方形仿木結構磚砌單室墓,由墓道、封門、墓室組成,墓向175°。墓道呈梯形豎穴土坑,東西壁設腳窩便于施工;封門以斜磚壘砌,層間呈“人”字形排列,方磚與條磚搭配規(guī)整;墓室采用拱券頂設計,進深2.7米、寬1.54米、高2.02米,地面鋪磚講究,北排橫向、其余縱向對縫。
墓室壁面分基座與仿木構建筑兩部分:基座底層以條磚錯縫砌筑,上層須彌座由雙瓣覆蓮、卷草花等五層磚雕構成;上部仿木結構設12根八棱立柱,柱頭砌筑“把頭絞項造”斗拱,北壁當心間還建有歇山屋頂,瓦面、戧脊及懸魚雕刻精細,完整再現(xiàn)元代建筑風貌。
墓壁磚雕堪稱精華,北、東、西三壁共鑲嵌9塊方形(邊長36厘米)與14塊長方形(36厘米×18厘米)磚雕,須彌座16個框格亦有裝飾,內容豐富多元。
其中,北壁“涅槃圖”為核心遺存,釋迦牟尼右脅臥于佛床,背后二弟子舉哀,足部立有背身人物,細節(jié)生動。東壁“自在坐觀音”舒坐巖座,左右侍女捧盒侍立;西壁“一佛二弟子”中,主佛施接引印,兩側弟子分呈老幼形象,推測為阿彌陀佛與脅侍。這些佛教題材均位于壁面中心,凸顯墓主信仰。而它的世俗題材同樣精彩:“啟門圖”中男子叩門、“雙人擊鼓”展現(xiàn)樂舞場景、“舞伎”呈現(xiàn)三道彎舞姿,另有折枝牡丹、蓮荷水草等花卉圖案,生動反映出元代民間生活與審美。
墓室內隨葬品雖少,但很有價值。15枚銅錢中部分可見“至元通寶”,其鑄行于1285—1294年及1335—1340年,為斷代提供了直接依據。一件白瓷單耳罐胎體厚重、釉色泛黃,與蘭州金代磚雕墓出土器物形制相似。結合墓葬簡化的仿木構特征,專家判定,其年代應為元代早期,上限不早于1285年。
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表示:“蒲城M22元代墓的價值在于其磚雕將佛教信仰與世俗生活完美融合。這種宗教題材配置在同期墓葬中屬罕見,為研究元代關中地區(qū)佛教傳播與喪葬觀念提供了獨特視角。其仿木結構既延續(xù)宋金傳統(tǒng),又呈現(xiàn)簡化趨勢,是建筑史上重要的過渡例證。”這次發(fā)現(xiàn)豐富了元代考古資料,對探討藝術傳承及社會習俗具有重要意義。(記者 王嬌莉 見習記者 宋可青 張楨璐)
編輯: 意楊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