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記者 唐冰 韓永國
如何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舒心,一直是政協委員履職建言的重點。在咸陽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,委員們聚焦小切口,關注大民生,為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建言獻策。
市場雖小體現著城市溫度
地攤經濟、農貿市場的發(fā)展與城市的現代化并不矛盾。其商品的多樣性及微利模式,不僅滿足了消費群體多元化消費需求,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,也為貧困群眾就業(yè)提供了出路。
“市場雖小,體現出的卻是無盡的城市溫度和人文關懷。”咸陽市政協委員、涇陽縣副縣長尚科說,尤其是打通了買菜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農貿市場,承載著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尚科在調研中發(fā)現,當前的農貿市場由于規(guī)劃控制不到位、建設優(yōu)惠條件少、精細管理有差距等問題,還不能很好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。“應該對現有農貿市場規(guī)劃進行修編,如將配建農貿市場作為住宅區(qū)開發(fā)的規(guī)劃指標等,讓市場建設有規(guī)可依。”
小市場的建設,應通過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共同發(fā)力。“不能單單把它看作是一個市場,而要作為聯系群眾生活、為民服務的平臺。”尚科建議,應充分利用各住宅區(qū)空地、人行道、城市廣場等,規(guī)劃設立時段性早市、夜市,并進行嚴格管理,組織果蔬供應商戶、流動攤販定時定點經營,服務廣大市民。同時,要加強小市場消防安全、食品安全和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的監(jiān)管,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,確保市場安全。
公交雖小繪制著幸福脈絡
城市公交車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。近年來,咸陽市公交車服務從投幣到長安通,再到手機二維碼的使用,不斷方便著人們的出行。
“但乘坐公交車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,就是等待乘車的人無法了解或者估計公交車具體所處的位置,何時進站,還差幾站,這就讓很多人在公交站經歷漫長等待和煎熬。”咸陽市政協委員、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劉愛菊說,由于人們無法實時監(jiān)測到公交車的位置,就無法合理地安排時間,導致時間浪費、出行效率低等問題。
目前,咸陽市個別公交站投入了公交電子站牌,乘客在等車時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公交車的行駛位置。劉愛菊建議,應廣泛投放公交電子站牌,方便各個區(qū)域的群眾出行。“現在有許多實時公交手機應用,如騰訊實時公交、高德地圖、掌上公交等。人們打開手機就能獲知公交車的實時位置,出行效率大大提高。希望咸陽市也能盡快在手機應用里添加實時公交功能,更好地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。”
廁所雖小裝載著文明生活
近年來,咸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辦等8部門聯合印發(fā)的《關于推進農村“廁所革命”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》,農村“廁所革命”進展取得較好成效。民盟咸陽市委員會在調研中發(fā)現,由于缺少法規(guī)依據,各級政府、部門的職責沒有清晰厘定,除“水沖”改廁技術外,其他改廁技術研發(fā)使用不足,特別是適合高冷缺水條件、經濟實用、維護方便的改廁技術少之又少,“宜旱則旱、宜水則水”沒有得到很好落實。此外,改廁進度快慢不一,農村公廁嚴重缺量,部分農村中小學還存在公廁設置不標準、環(huán)境差的問題。
為此,咸陽市民盟建議,合理借鑒外地先進做法,由市人大常委會各委辦牽頭,相關部門參與,出臺咸陽市改廁法規(guī),對改廁工作的政府職責、工作機制、改廁模式、監(jiān)督管理等予以規(guī)范。根據氣候、用水、經濟條件,對各縣市區(qū)劃分區(qū)域,征詢民意、分類施策,精準確定改廁路徑,改廁技術“宜旱則旱、宜水則水”,糞污處理“宜分則分、宜合則合”。將農村中小學改廁作為農村“廁所革命”的重點,在資金安排上予以特殊保障,支持基礎不完善的學校對照《國家學校體育衛(wèi)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》,改造設置樓層衛(wèi)生間、建設單體公廁,并將后期管理維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,足額予以保障。
編輯: 張潔
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本網只是轉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、稿酬問題,請及時聯系我們。電話:029-63903870